集成创新:汽车工业自主创新的主要模式
    一、集成创新产生的背景及需要把握的几个关键点
    集成创新首先来源于Marco Iansiti的“技术集成”,是Marco Iansiti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提出的概念。在此基础上,Michael Best于2021年提出了“系统集成”的概念。
    1、技术集成概念提出源于美国工业RD的机构性转变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美国的工业RD体制发生了一场空前的结构性变化。自从有组织的工业RD在19世纪70年代出现以后,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杜邦公司的Wilmington实验室、IBM的Watson研究中心、ATT的贝尔实验室、施乐公司的Palo Alto研究中心等具名的RD机构,他们的许多发明和发现都得了诺贝尔奖,他们不仅成为美国的标志,也是其企业称霸世界的力量源泉。
    但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企业却大量削减对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投入、裁减人员,甚至出现解散RD的现象,而一些新兴的高技术企业如英特尔、sun微系统公司则一开始就不设立专门的RD机构。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虽然很多,但主要原因是一些美国企业的基础研
究硕果累累,但却没有给企业带来任何实际收益。例如,许多关键的计算机技术都是施乐公司Palo Alto研究中心发明的,RD费用由施乐公司承担,但却与施乐公司的核心业务如复印机和办公产品毫无关系。恰恰相反,日本企业虽然原始创新不多,但能快速的把美国的原始创新实现商业化。
    许多学者对美国这种变化忧心仲仲,但Marco Iansiti认为,美国正在产生一种新的创新方式,那就是他总结的“技术集成”模式,并提出它是企业应对技术变化的有效策略。在传统的RD模式下,企业从事基础研究、产品开发和制造部门互相分离,并且按流程一步一步走下来,每个研究团队对整个开发项目没有整体概念。而技术集成则是首先形成产品概念,然后再选择技术进行产品开发,所选择的技术来自公司内部或者外部的基础研究。直接执行技术集成的团队成员由在研究、开发和制造方面具有广泛背景的人员组成,其目标是创造出能够符合顾客需求和被快速有效制造的未来产品。
    2、系统集成概念提出
    Marco Iansiti的“技术集成”主要讨论单个企业进行产品开发和技术管理的方式,而没有讨论采取这种模式的企业影响经济发展的机制。Micheael Best从国民经济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层
次出发,提出了“系统集成”的概念,他认为,系统集成就是一种在技术和组织层次上发挥作用的生产和组织的基本原则,也就是对生产进行再设计以便通过互动方式来利用亚系统设计变化的组织能力。
    Micheael Best以英特尔公司为例来说明“系统集成”。英特尔所面临的挑战是通过持续的技术变化而不断获得更高的生产率和更低的成本,也就是管理涉及多种技术的制造过程以满足技术变化的速度,它所体现的系统集成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系统集成既是新产品开发的驱动力,也是生产的组织方式;二是系统集成是通过“开放系统”,通过产品建构把企业内部的技术创新和企业外部的技术模块集成在一起;三是通过系统集成把基础研究形成的技术创新整合到新产品中。
    3、集成创新的三个关键点
    Marco Iansiti和Micheael Best都把技术集成或系统集成所代表的技术管理和生产组织模式看着是美国高技术工业在90年代战胜日本工业并重新夺回主导权的主要原因之一。他们二者可统一成为“集成创新”,集成创新有三个需要把握的关键点:
    一是产品知识的分类。Marco Iansiti把产品知识分为“领域特定的知识”和“关联环境特定的或系统的知识”,前者是指各种专门领域的知识,后者是指把各种知识整合成一个适合其应用关联环境的整体(产品)的知识。我们从Henderson和Clark的知识分类更好理解,Henderson和Clark提出,成功的产品开发要求两种类型的知识:一种是元件知识,也就是专门领域的知识,对于汽车工业就是零部件或总成的设计知识,他既可以来自于企业内部积累,也可以是外部供应;另一种是建构知识,使之关于把各个元件整合并连接成为一个整体的知识,对于汽车工业就是整车设计的知识或整车开发能力。一般来说,核心元件决定产品的性能,而建构知识决定产品需要哪些功能和不需要哪些功能。集成创新式以定义产品建构为起点,再选择元件知识,在企业自己把握产品建构的前提下从企业内部和外部同时寻技术资源。
    二是结构的开放性。集成创新以开放的产品建构集成多种来源的技术,美国领头企业可以通过开放的产品建构把元件和设备供应商纳入自己的创新过程,既获得了工业集的支持,也带动了地区的发展。
    三是集成创新需要基础研究的知识来源。虽然集成创新模式把企业的RD研发重点转向应
用科学和产品开发,并导致对基础研究的缩减,但并不意味着基础研究不重要,而是表现为企业基础知识来源的转向,即企业更多地从大学、研究联合体等机构来寻求基础研究知识的来源。
    总之,从上述两位美国学者的本意来看,集成创新是美国高技术企业在90年代创造出来的一种新的技术管理和生产方式,这种新技术管理模式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不是技术供给问题,而是解决日益丰富、复杂的技术资源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脱节问题。
    二、汽车工业选择集成创新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实践证明集成创新是创新的有效手段
    一是集成创新是追赶型国家取得成功的关键。集成创新虽然是美国学者90年代提出的,但这种模式从50年代开始,就被追赶型国家所应用。日本、德国是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他们在战前就是制造业大国,有很强的制造业经验的积累,但两个国家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战后原始创新较少,从诺贝尔奖得主的分布可以看出,原始创新主要来源于美国。众所周知,日本不是一个原始创新发达的国家,但它通过“技术集成”,将不同单项成熟技术的要素
、结构、功能集成起来而创造出消费者喜好的产品,在很多产业都超过了原始创新国家。实际上,德国、韩国的许多产业特别是汽车工业的发展主要得益于集成创新模式。
    二是集成创新是迅速缩短行业差距的重要工具。从国内企业的集成创新实践看,主要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领先性程度较高的企业,通过基本专利、标准等技术突破,取得突出的技术优势,再通过与国外知名企业的专利相互许可,或者建立联盟等方式,集成这些企业的技术,形成极具竞争力的产品,如华为、中兴等企业主要采用的就是这种集成创新方式;二是技术跟进型企业,如广东众多的家电企业,首先在某个或某些非关键领域取得技术突破,再通过购买核心技术或核心零部件,将其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集成,并与自身的品牌相结合,形成有竞争力的产品,如TCL、康佳、创维、美的、科龙等采用的就是这种集成创新方式。三是集成创新是自主品牌汽车发展的有效手段。从我国汽车工业创新实践看,无论是卡车、客车还是轿车,实际上都是在模仿的基础进行集成创新的结果。我国在卡车和客车上的自主创新是最成功的,目前在国内市场上,80%的品牌和90%的销量都是自主品牌的卡车和客车,并且已经实现了大量的出口。轿车目前做得比较成功的几家公司,如奇瑞、吉利、华晨等,也是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集成创新的结果。
东风汽车公司技术中心
    2、政府重视为集成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中央政府对自主创新十分重视,并把集成创新作为一种重要的创新模式提出来,这为集成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一是政府十分重视基础研究。如前所述,采取集成创新的企业虽然自己基础研究较弱,但并不是不需要基础研究的成果,恰恰相反,他们需要大量的基础研究成果,这需要政府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和投入。例如,当前氢能源、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就是属于基础研究,对未来氢能源汽车和太阳能电池汽车发展意义重大,但其投入较大,市场化成本较高,企业往往不愿花更多地投资和精力在这方面,目前这些前沿技术的研究主要是政府支持、企业具体推动的。
    二是政府正在重塑创新体系。如强调重大创新和各个领域的创新规划,促进产、学、研的相互关系,协调具有竞争性的企业之间联合开发,以少量的投入引导企业进行对前沿技术的研究等。
    三是政府正在制定各项标准来把握中国汽车技术进步的战略架构。由于汽车技术进步的系统性,标准制定越来越成为控制产品和系统构建的关键环节,但标准的制定在当前超出任何中国汽车企业的能力,政府正在完善各项法规,制定各项标准,这为汽车集成创新创造了条
件。
    3、企业主体意识增强为集成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是只有自主创新,才能发展自主品牌。虽然合资企业也在逐渐开发自己的产品,但由于受到外方的制约,创建自主品牌的困难很大,合资企业自主开发的产品,使用的又是外方的品牌,出口必然受到外方的全球布局的限制。因此,从自主创新与自主品牌结合来看,从长期发展来看,从未来打入国际市场来看,集成创新应以我为主。
    二是资源聚集能力的增强,为集成创新提供可能。当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资讯的发达,企业资源聚集能力得到明显的增强,企业不仅可以聚集公司的内部的资源,还可以聚集公司外部包括国外的资源。内合资合作的汽车企业发展了二十多年,培养了一定数量的轿车研发人才和技术,同时,可以采取部分元件的委托开发,实现战略联盟,从国际研发机构、企业购买专利技术,甚至从国际引入研发人才等,汇聚各种资源等。